貨車從積雪的世界中駛來,潔白的光線灑遍車身,只有車上載滿的罐體板棱角依稀可辨。2300公里的遠征路,這些板子即將與雪域高原融為一體——它們是西南公司青海加西高速公路項目JX-2標攪拌站的“軀干”。穿行在“世界屋脊”上,關于這條高速公路的一切都染上了“高”與“難”的底色。 貨到,活就到,攪拌站安裝負責人胡星邊想著邊跳下駕駛室。對于機械租賃安裝組而言,物資的節奏就是呼吸的節拍。 有6年攪拌站安裝經驗的老胡知道,在高原建攪拌站,必須放棄平原地區常用的整體罐,代而采用拼裝罐。這個過程中,密封性關聯成敗。344塊寬1米長2.5米的罐體板要一一密封、拼接,最后組成8個罐體,再由貨車進行整體吊裝,這個過程就像“拼樂高”。要想避免泄露,繞不開的就是處理拼接中的縫隙。 “糟了,板子凍住了!”老胡心一驚,還是低估了高原的氣候。眨眼功夫,堆在基地的罐體板外殼就結了厚厚一層冰。 “結了冰,罐體板的密封膠條都失去了粘性,板子粘不住罐體拼不了,這可咋整?”氣溫還在零下,老胡的額頭卻冒出了細密的汗珠。 攻克高原,需要明確的目標導向,并發揮智慧巧力。老胡帶領7人安裝小組一頭扎進臨時搭建的集裝箱辦公室,用連續15個小時頭腦風暴,鉆研密封罐體板的必勝絕招。 “可以人工鏟冰,把冰敲破再用棉絮擦干?!薄叭斯ょP冰太浪費人力和時間!”“要不試試高溫融化?!薄谝惠営懻摻Y束,已然凌晨兩點,安裝小組初步敲定“高溫融化”法。 要實驗就不能離開現場。這一次,攻堅地點從辦公室搬到零下20多度的室外。對于這支年輕的隊伍來說,這是一次需要“破釜沉舟”才能“逆流而上”的任務。經過8次修改,一份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出爐,倒熱水、用火烤、撒食鹽……15種高溫融化方法躍然眼前。 15種方法就有15次試驗。團隊里有“小諸葛”之稱的宋洋洋牽頭,冒著零下20多度低溫,用3天時間逐一驗證各種方法的可行性。 “我們二局鐵軍找到了最適合青藏高原的融化方法!”熬到第三天凌晨,在寒冷的集裝箱里,團隊找到破解之法。只見宋洋洋小心地點燃液化氣噴燈,放到罐體板外烤。時間一分一秒過去,“滴答滴答——”外殼冰霜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融化,希望就在眼前。板子烤干后,老胡立即接過來,和團隊一起把密封條粘好,再在罐體內放入2個電熱油汀增加溫度,讓罐體內部的密封膠干得更快,一舉攻克高原罐體拼裝密封難題,為后續拼裝掃清障礙。 沿著這條全長180公里的銀色天路一路望去,仿佛能看見青藏高原的“脊梁”。對于攪拌站安裝團隊來說,它更是攻克高海拔天塹的主戰場。今年春天,8個直徑3米高24米的罐體終于“筑”立在青藏高原。6月7日,第一批滿載642方混凝土的罐車徐徐駛出拼裝站,開往高速公路沿途的每一個施工點。老胡覺得,他們的每一次“高原攻堅”,都是在修建一條叫作“希望”的公路。(任思聰 曾蓉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