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地下142米的樁,沒有任何先例。你們團隊還是有點年輕啊……”業主的質疑久久回蕩在三公司南京華能雙子座總工張忠浩心間。他只覺得空氣如鐵般凝重,喘息間發出“吭哧吭哧”聲。 平均年齡27歲,這個項目團隊確實年輕;樁,卻著實深得怕人。即使是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,樁深也僅有80米;南京華能雙子座大廈的樁基,卻要比它再深8成。而且其腳下的地質環境,遠比中心大廈復雜得多:薄巖石層、爛泥、孤石,土樣變化莫測。數十萬年前,長江畔的兩個地質帶沖撞,造成了構造裂隙、巖溶破碎,這是浩蕩母親河對這座未來地標的一次“大考”。 要把直徑僅僅1米的樁,插進142米深的地底,在穿過最高強度達110mpa的孤石斜面時,不能有超過5厘米的位移?!熬拖癜岩桓鏃l,筆直地插進沙石堆中?!睆堉液聘袊@道。 國家級的勘察大師們來了。但無論是上海中心大廈的地下工程總顧問,還是華東建筑設計院首席總工,都解決不了這個扎在項目地底、懸在團隊心底的“痼疾”。 愈是難解,張忠浩心中那股“死琢磨”的狠勁兒愈是強烈?!捌瓷弦磺?,也要把這塊‘硬石頭’,給破了!” 能不能參考喀斯特溶洞地質成樁工藝,用“砸大錘”的方式把樁打下去?不行!地下含有強度不一、極不規則的裂隙填充,一砸就偏了。用“子彈頭”鉆頭旋挖?樁是能不偏了,卻破不開堅石。用“尖刀頭”鉆頭?能破堅石,但遇著泥石交界處易卡鉆。在項目的“李綱勞模創新工作室”,數個創意之光亮起又熄滅。 “有沒有一種鉆頭,既能破堅石,還能一不偏鉆二不卡鉆?”借著超高精度地質環境BIM模型,這種本來天方夜譚的想法,竟真的可以實現。 5步1孔,17000余平方米的土地下,密布著1400余個探測孔。這個首次應用于地質勘探領域的BIM模型,錄入了所有取樣的地勘報告,每一塊頑石、每一層巖壁,地下世界別有洞天,如今豁然開朗! 用“子彈頭”鉆頭飛速下挖,遇頑石換“尖刀頭”鉆頭破堅,輔以項目自主研發的“牙輪”鉆,在泥石交界處“筆走龍蛇”。根據不同土質精心調配的泥漿保護鉆長驅直入,配之以正循環及液壓沖擊氣舉反循環清理夾渣泥土……這個超深樁基,竟能下進得如此平穩、中正。隨著粗糲的鉆頭“咬碎”了堅硬無比的石頭,142米樁的成樁難題,破! 來不及歡呼,又一個難題——“超深水下混凝土澆筑”,橫亙在大家面前。 “混凝土一倒下去就粘住了,我們不敢嘗試?!睌嚢枵竞蜐仓犖榈脑捳Z,給大伙迎頭澆了一盆冷水。一旦出現澆筑不實、樁中堵塞,整個樁就廢了?!鞍次覀冋f的做,出了問題我們扛!”項目給兩邊簽下“免責書”,給了他們莫大的鼓舞。 精心調配,反復試驗,C55級超深水下自密實混凝土出世。第一注混凝土,“嗖”地飛入澆筑導管中,落至基巖上,在水中如曇花般緩緩綻放?!傲鲬B完美!”眾人歡呼,張忠浩顫抖的手也終于平靜了下來。 
乘勝追擊,澆筑不斷。10小時后,142米的樁成功扎根于長江南畔?!斑@根樁,就是長江漫灘構造裂隙巖溶地質環境下,國內超高層建筑最深的鉆孔灌注樁?!眻F隊每個人的臉上,自豪溢于言表。 攻堅克難,需科技引航。這個團隊,把所有的智慧和血性凝聚在科技創新上。全國首例超長大跨度鋼結構吊裝,70度溫差下超大金屬屋面防滲漏,南京最深“巖溶地質超80米地下連續墻”工程……一個個技術“硬骨頭”,在這個團隊的戮力同心下,化作了一枚枚勛章。今日,一顆來自地下140米、印著深深鉆頭齒痕的石頭,烙上了新的功勛印跡。 “現在,我們嘗試把半邊超高層給懸挑起來,就像翹翹板一樣。如果成功,將節約一半的基礎工程造價?!睆堉液普f。以科技創新助推降本增效,這副高質量發展的畫卷,二局人正在潑墨揮毫。(劉智)
|